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初级中学
思维品质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初级中学 > 课题列表 > 教育科研 > 思维品质 > 成果展示 > 论文集萃

构建地理生态课堂 培养学生主体学习精神

来源:转  发布人:佚名  发布时间:2010-10-08  浏览次数:

构建地理生态课堂 培养学生主体学习精神

武进区潘家初中 缪达

【摘 要】构成生态课堂的生态实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和课堂的其它软硬件环境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开放的课堂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生态要素既有物质因素也有精神因素,各要素应处于一种多元互动的平衡状态中。构建生态课堂就是要努力保持课堂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使生态实体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个系统中,应特别强调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认知体;课堂的学习生活被看作是很多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

【关键词】地理课堂 生态 主体学习

生命的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和它的独特性,需要被充分地尊重,顺乎自然,遵循生长的规律,正是生态伦理的基本规律。这种前提下,我们不能有更多的教育干预和教育强加。构建地理生态课堂就是要通过一些合适的方式达成这样的课堂效果:课堂上不仅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掌握某种地理技能或地理思维方法,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觉得意犹末尽,慢慢地形成学习持久的兴趣。由于生态课堂的构建是一个过程,它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这样的课堂应该是生机勃勃的和富有感染力的。

当前地理教学中,学生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况比较普遍,作为任课教师确实为此感到着急。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得法。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老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死板的被动局面。为此,需要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着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突破口,培养学习的主体意识。
    一、创设教学环境  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生态课堂
    
众所周知,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具有其内在的独特性,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分丰富:从广袤的宇宙空间,到瞬息万变的大气环境,再到矿藏丰富的地壳深处;从地球生物到高山大河,从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到错落有序的人文景观。无论哪一方面的知识,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从而激发心灵的情感去认知各方面的知识。
     
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挂图、教具、幻灯、投影、录象、计算机软件等形式,展现地理学科知识的自然美和科学美,使学生的视觉、听觉都能感受到美的刺激,由此而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以其强烈的趣味性、科学性,丰富的色彩,悦耳的声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声、像、色彩于一体,动静结合,生动直观,内容丰富的教学环境。非常符合中学生好动、喜看的特点,不但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而且还能够使帮助学生在各种情景中,寻求对知识的逐步理解。如果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有效途径能让学生品尝到获取知识的乐趣,那么、这种乐趣就会促使他们的心里萌发出学习的动机,由此,也就会提高求知的主动性。当然,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其构建还离不开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假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将情感传授给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会使课堂教学的活动产生一种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让学生愉悦的心情融入学习之中;同样,学生将良好的情感,反馈给教师,教师又会把受到的感染作用于教。这种情感融洽的环境,可以使到课堂上的任何疲惫和厌倦的心理都不存在。学生会把学习视为一种乐趣,而教师又会把教当做是一种享受。事实证明: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和颜悦色、期待信任、亲昵适度、讲解有方,会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亲切、激励、自信的情感体验。借助这种课堂气氛的感染,学生会自觉地聆听教师的讲解,用整个心灵去接受教师的影响,从而产生求知的学习动机。
      
作为老师,不但要善于驾驭课堂教学活动的各种变化,尽量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而且要注意在引导中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营造宽松、融洽、自由、愉快、积极的学习气氛。不但要消除各种压抑与强制,处处体现出尊重学生;还要能够容忍学生在学习尝试中所出现的失误,允许他们按自己的步调学习,独立自主地探求知识,不拘一格,勇于创新。
     
在教学的管理方面,老师要改变对学生要求千人一面,忽视个性发展的做法,使管理的形式具有伸缩性,作到严格与宽松相结合,一致与多样结合。在这个环节上,作为地理任课教师,不但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注意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适时恰当地调节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使到课堂上教学活动,形成学生的学习心理老师的组织教学同步。
    二、借助学习动机  培养主体意识 创设生态课堂
      
一切学习的行为都是由学习动机引起的。总的来说,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是怀着对学习地理的认知兴趣而产生求知欲望的,同时,他们也会成长中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社会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和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学生自身积极的心理活动来探求知识,使学生成为求知活动的主体。
    1
、利用旧知  构建参与意识
    
旧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回忆和思考,通过大脑的启动,能够使到学生在课堂上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中学生正处在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分析,不需要意志努力也能在课堂上进入角色。
    
例如,在讲授东亚季风气候的特征和成因时,先让学生回答我们当地的冬、夏两季各吹什么风?从而引出季风的概念,然后,再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说出季风气候的特征;接着,再让学生思考季风气候的成因,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课文的阅读中来,通过看课文,使他们找到了季风气候的成因。又如,利用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得出地形是变化的,其中,显著的变化会使海洋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并利用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和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有森林遗址的地质考查这两个史实材料,来引导学生思考,推理,最终取得对地形变化的理解和认知。又比如,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谚语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让学生认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的实践证明,只要很好地提及旧知识,学生的思维会一触即发,如果老师再点化其中的奥妙与关联,他们就会感到十分惊奇,一旦有了这些情绪,就会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和行为。
    2
、探求新知  鼓励求知精神
    
在一个班集体里,由于智力结构、非智力条件和认知倾向的不同,各类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行为去展现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这就必然会对某一知识的认知产生不同的见解,或同一见解的不同论证过程。作为老师,应以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自主求知的活跃氛围,给学生提供各抒己见,施展能力的机会,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辩论,来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利用小论文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见解。
    
例如,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为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均匀,能否有计划地将东部人口向西部迁移?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生在认识上的分歧而争论。坚持这一观点的同学,围绕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不但阐述了许多可行性的理由,而且,还提出了不少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如改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发国土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经济,改革用人机制,吸引东部地区的人才向西部地区迁移。而回答不能的同学,则从目前西北地区的自然生态和经济文化的现状,阐述了不能的种种理由。针对学生的据理争论,老师作小结时,就不要轻易评判谁是谁非,而是要肯定双方见解中的客观和合理的成分,肯定双方的求知精神,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得到保护和鼓励。
    3
、学法指导  培养主体意识

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并能使学生在拥有成功的喜悦中不断强化学习动机。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品尝到了探求知识的成功滋味,那么,他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地增强,这就有助于维持和进一步巩固已有的学习动机。古人曾云: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思想的观点是:倡导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主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法。
     
要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学好地理学科的知识,任课教师必须从严律己,治学严谨,形成良好的教学行为,长期这种熏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学生能从老师的教学中领悟到科学的、富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和思路,会使学习地理的热情旷日持久。比如,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老师养成了先着手对某一地区的地形、气候等特征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进行区域知识的横向联系和比较,得出结论,接着再补充说明这些特征的生动形象的材料,最后对学习内容作概括整理。这样,不但启发了学生去积极观察和思维,搞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而且还让学生在参与教与学的课堂活动过程中,领悟到了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上的特点,从而自主地去调整和改正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对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总结

要搞好地理教学工作,每一位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最终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