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初级中学
姜玲的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初级中学 > 课题列表 > 教育科研 > 姜玲的课题 > 理论学习

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课堂教学探讨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发布人:邹樱  发布时间:2017-03-21  浏览次数: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将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学科教育目标,既反映了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历史学科教育的要求,也是从历史学本质出发,对历史学科教育价值思考的结果。要更好地将这些自上而下的教育理念落地,避免在课堂教学中对其异化或弱化,需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自下而上地理解学科教育目标的意义和内涵。本文将从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三方面,探讨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课堂教学应当关注的问题。

一、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化,理解培育“历史解释”素养的意义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中,“历史解释”素养无疑最能体现历史学的本质特征。历史研究者的工作就是以史料为中介建构历史,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治史的过程就是一个解释的过程。2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运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又要进行史料实证。因此征求意见稿对“历史解释”的定义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从这个角度看,“历史解释”素养是一个能始终贯穿历史学习过程的素养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地位显著。

改革开放之初,涉及“历史解释”的内容并未写入到教学大纲之中,这时的教学大纲强调的是政治思想教育和基础知识的掌握。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在强调思想教育、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开始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历史解释”开始在教学大纲中若隐若现。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背景下,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在历史教育目标的三大任务,即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中,更加注重能力培养。提出要“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时这可以视为对“历史解释”的比较具体的表述。2003年颁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解释”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将其分拆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中,比如,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提出“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中,提出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等。[4]

可见,自从关注到了历史学科教育的能力培养任务,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就把“历史解释”的相关内容作为了教育的主要目标。“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将以往历史教育目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凝练和深入认识的结果。对于中学历史课堂来说,它并不是新鲜事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另方面,从“双基”“三大任务”“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教育课程观的变化。课堂教学相应地从以知识为本发展到以学生为本,从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发展到关注学科对人的发展的意义。我们在进行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时,
不但要站在学科本质的高度,更要站在教育课程观发展的高度,注重“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在教学设计的目标中突出历史学科对发展学生思维、提升社会认知能力的价值,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促进素养发展。

二、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对教科书进行适当加工

教科书是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材料。要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首先要帮助学生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在历史学看来,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历史教科书编写者对过去事实的解释,与历史研究者的历史解释一样,都是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对历史的建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教科书叙述的内容,而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教科}书如何展开叙述,如何建构历史解释。

另一方面,历史教科书又是体现国家意志、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的历史解释。这种历史解释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教材中史实的选择、叙述、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对事件的评价和影响的评估等等都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作出的。二是选择的史实和作出的结论具有重要性和公认性,代表史学界的主流意见,而不是一家之言。向三是教科书内容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课程内容)的要求和特点。四是语言描述精要、简洁,无法呈现详细的说明论证过程。

综上所述,教科书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历史解释,但又有教科书的具体特点和局限。如果对教科书叙述没有足够的理解,很可能将历史认识碎片化、标签化或者绝对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发挥教科书在帮助学生培育“历史解释”素养方面的作用。

首先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对教科书的课时内容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就教科书论教科书。对教科书的每课时内容进行加工前,教师要厘清这样几个问题:①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什么?②从学科素养的发展、历史学科知识看,该课在一本书(模块)、一个单元(专题)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③该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编者选择了哪些史实和历史材料,如何运用史观和叙述方法解决这一问题?④对该课的主要问题,教科书之外有无其他解释?是怎样进行解释的?它们对更好理解教科书的叙述有何借鉴?⑤该课可以帮助学生如何从历史角度更好地理解现实问题?

其次,在理清教科书编者历史叙述的逻辑基础上,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发现教科书叙述的局限性,从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历史解释的角度,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加工。对教科书或改变叙述顺序和结构、或补充相关史实和历史材料、或删减某些历史叙述等,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运用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理解教科书的结论。比如,人教版《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在简单叙述了梭伦改革的措施后,得出了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的结论。表面看有史有论,但实际上学生很难将教科书叙述的这些史实与结论建立联系,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梭伦改革之前的雅典政治生活是怎样的。结合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概念,我们]首先可以将教材的叙述归纳整理为下表内容:(略)

然后再通过搜集相关学术资料,将梭伦改革前的相应史实综合归纳为下表内容,作为教材补充材料提供给学生。(略)

学生通过比较,将梭伦改革前后的政治现象建立联系,从而理解教科书关于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结论。

三、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为脚手架,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建构主义者认为,只有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认知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笔者也曾经在研究试题难度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学生基于其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经验对试题情境的个性化理解、以及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特点等是影响试题难度的重要因素。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要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的特点和已有的认知经验。

总体来看,高中生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他们]的阅读量和社会阅历相对较多,对事物有一定的思考;同时由于其处于从半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有所发展,但对复杂问题的理解有困难,对问题的认识容易偏激、片面。另外虽然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非常注重历史概念,几乎所有的专题都围绕一个重要概念展开,但高考中涉及对历史概念准确理解的试题,考生的失分率都较高。这说明,高中生在逻辑推理方面,无论是使用归纳法还是演绎法,都是有思维局限的,而这些是进行历史解释时必需的。

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经验。教师可以采取调查问卷、访谈和学生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认知,然后通过创设与学生认知特点相适应的情境和问题,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的现场,循着历史解释的方式尝试理解教科书结论并感知历史解释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设问是学生认识历史的脚手架,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培育核心素养的方法示范。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问题设计首先应具有整体性,围绕同一个主题问题展开;其次问题之间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回答,体会演绎或归纳的逻辑推理方法;第三,尽量补充历史材料作为问题情境,方面可以让学生回到历史的现场,对历史问题尽可能地进行“同情之了解”,另一方面,占有尽可能多的历史材料,寻找历史事实之间的关联是进行历史解释的重要方法;第四,提供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对此加以评析;
,根据“历史解释”的水平要求及教学内容,结合现实生活,设计具有拓展性的学习任务,以此作为学习评价;第六,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反映核心素养的不同水平的要求。

以下以广州市47中姚智老师《希腊民主政治》课的课堂问题设计对此加以说明。在姚老师的课中,进行了如下提问: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什么?

1-1从“民主”字源看,民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2伯利克里统治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顶峰时期。他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中,明确提到了民主政治一词。阅读材料并思考:在伯利克里的眼中,雅典民主政治有何特点?

1-3为什么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础?为什么说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

1-4为何在古代雅典,会形成典型的民主政治?

2.如何看待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2-1根据《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演说》,分析伯利克里是如何看待古代雅典民主正治的?

2-2根据苏格拉底评价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关材料,分析苏格拉底是如何看待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

2-3根据材料《对近年来国外雅典民主制研究思考》,分析19世纪以来部分西方学者是如何看待雅典的民主制度的?

2-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解释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你如何评价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3.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能够直接适用于今天吗?为什么?

上述问题围绕“如何认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主题,由浅入深地展开。问题1主要是通过建立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历程中主要的改革措施之间的关系,以及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与古代雅典地理、政治、经济等状况之间的关系,探究民主政治特点及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问题1-1,1-21-3的设计则体现了演绎推理的逻辑。在问题2的设计中,引用伯利克里、苏格拉底以及19世纪以来部分西方历史学者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认识的历史材料,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和立场的人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和方法,形成一定的历史感悟;最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生成自己的历史解释。问题3则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拓展。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不但要用到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相关方法和史实,还要搜集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和内容。这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迁移,也是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内获得的历史知识提升为理解现实世界的智慧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密不可分,他们相互联系,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习过程中缺一不可。但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课堂教学的实际,在具体的课时教学中,对某一素养进行重点培育。在进行侧重于某种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时,既要站在历史学和教育学的高度,结合课程标准正确理解该素养的内涵和育人价值,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从该素养的角度分析教科书的叙述,对教科书进行适当加工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根据学生在该素养方面表现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使其成为培育学生素养的脚手架。